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海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82公里,滩涂面积683万亩,是江苏海域面积最广、海岸线最长、滩涂资源最多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盐城市提出“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产业选择是关键”的发展理念,为海洋强市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海洋新能源的“盐城模式”
盐城拥有江苏省61%海岸线、70%滩涂,发展绿色清洁能源产业得天独厚。东台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借着沿海开发的东风,东台在全国首创“风光渔”立体开发,海洋绿色发展的“盐城模式”正逐渐形成。
记者在东台市“风光渔”项目基地看到,占地2100亩的巨幅景观令人震撼:蓝天下,高高的风机叶片迎风转动;风叶下,一望无际的太阳能光伏电板熠熠生辉;光伏电板下,一湖清水波光粼粼。
上面风车转、中间太阳晒、下面鱼儿游,集约化利用资源的“风光渔”真正实现了海洋绿色发展。
自2013年起,东台市充分利用沿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建设“风光渔”一体化发电站,初步显现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盐城市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最高,每100度的用电量就有11度来自新能源。
“生态绿+海洋蓝”
盐城是一座因海而生的秀美名城,集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于一身。
“优美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还能带来海洋经济效益,造福人民。”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杨满说。
盐城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历经3个阶段,从开发优先、注重保护,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再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
目前,盐城市海洋自然岸线保有率40%以上,江苏省最高;沿海建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在江苏省最大;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江苏省县级第一家。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由国家沿海防护生态林蝶变而来,是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这里的负氧离子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500个,已成为沿海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是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杨满说。
盐城人正在生态画卷上,着笔勾勒出一幅“生态绿+海洋蓝”的美丽图景。
海洋经济引擎动力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盐城抓住“江苏启动实施新一轮沿海开发、江苏沿海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启动港口、港城、临港工业区建设,明确把沿海发展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这里是东台的条子泥垦区,2万亩新建的现代化渔业园区。这里是大丰港,一期码头、二期码头。”在盐城市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中心,工程师束立勇向记者介绍着不断切换的场景。
盐城港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连接点,“一港四区”已建成万吨级码头17个。去年大丰港区三期通用码头建成通航,滨海港区10万吨级通用码头开港试航,响水港区一类口岸临时开放获得国家批准,共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7条,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预计今年盐城港吞吐量将达到1亿吨,跻身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
盐城还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食品、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海洋经济年增长始终保持在18%以上,已成为该市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极。
海域证变成“活资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盐城市强化向海而生、以海强市发展理念,于2000年成立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以后,海域登记、有偿使用和海域功能区划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朱其平回忆,《江苏省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暂行办法》出台后,盐城市率先推进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把海域使用权变成了“活资本”,拓宽了海洋开发企业的融资渠道。
“十二五”以来,随着沿海开发不断深入,项目用海规模越来越大,对保障项目用海和海域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盐城市在认真落实海域管理3项制度基础上,不断加大海域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海域管理新办法、新模式,创新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海域审批直通车、海域动态监管等新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海洋开发进程,拓展了海洋开发空间。
近年来,盐城市大力度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大力开展抵押融资宣传,积极组织银企合作见面会,协助银行开发适渔金融产品。全市已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46宗,抵押海域面积17.5万亩,抵押金额超过10亿元,为该市海洋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
为充分发挥市场对海域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盐城市积极推进以招标、拍卖为主要方式的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目前,除国有公司、招商引资、沿海开发等用海项目未进入招标拍卖外,40%以上的养殖用海项目都已经以招标拍卖的形式对外出让。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一方面使海域资源的真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有效化解了用海不公的问题,使海域使用管理更趋规范、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