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要闻播报
山河作证——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模式”
2018-07-06 | 作者: 郭岸英 唐祖发 郑云坤 |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分享到

  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的龙东格公路驱车沿小江而下,道路两旁的银合欢树枝繁叶茂,和其他茂密的森林相比,这一抹绿色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饱受泥石流灾害侵袭的东川而言,却显得弥足珍贵。

  从满目疮痍到青山绿岭,从沙砾密布到瓜果飘香……40余年来,东川泥石流治理和恢复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的脚步从未停歇,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最新数据显示,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1309.56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1056.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7年的33%。

  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有效遏制了泥石流灾害

  东川独特的地形和地质构造,造成当地地质酥松,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长期以来铜矿开采和人为砍伐,森林面积减少,控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成为泥石流爆发的重灾区。数据显示,东川境内有灾害性泥石流沟107条,泥石流流失面积达1199.1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4.5%。1984年5月发生的黑山沟巨大泥石流,死亡人数超过百人。

  饱受泥石流之苦的东川人民,从上世纪70年代起,便采取稳、拦、排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治理和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措施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对蒋家沟、大桥河、石羊沟等28条泥石流沟及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创了全国闻名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

  工程治理为有效遏制泥石流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以来,省、市、区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先后在东川安排资金1.95亿元,实施石羊河支沟余家沟泥石流灾害治理等21个项目。去年,组织实施了大型以上项目2个、中型项目8个。截至目前,涉及泥石流隐患区1654户5722人部分已易地搬迁避让完毕。

  在生物治理方面,植树造林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据东川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贺永介绍,东川区紧紧抓住国家“长防”工程契机,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绿化荒山,加快建设国有222林场等三大防护林基地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通过“小江抽水造林”为1.3万亩荒山披绿,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0%。同时,依托自研漏斗地鱼鳞坑整地技术,新造1600米以下海拔新银合欢示范造林、石漠化植被恢复示范造林、干热河谷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示范造林等示范林,给荒山秃岭染上了层层新绿。2000年,水利部、财政部将东川区大桥河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2013年6月23日凌晨1时30分、7月23日19时9分,东川区汤丹镇姑庄村新店房小组和同心村桂家村小组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汤因公路交通中断,3座桥梁受损,受灾群众33户118人。但两次泥石流灾害均未造成人员伤亡,并且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过去老百姓望雨生畏,担心发生泥石流。现在这样的担心少了很多!”村民欧大叔说。

  为彻底改变小江流域生态环境,东川综合防治步伐一刻不放缓。2016年,东川启动实施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通过分级分层分区域的方式,将造林任务分配到乡镇、企业、学校、村委会,把任务分解到个人,使绿化形成均衡且全面覆盖的新态势。曾经的铜都街道林家渡,几乎是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每年都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自从种下3000余亩新银合欢示范林后,这片山地再也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灾害。

  土地综合整治让昔日荒滩变良田

  村民倪胜华自小在紫牛村长大,紫牛村旁边就是曾经泥石流频发的蒋家沟。“以前,泥石流暴发时房垮田毁,干旱年景庄稼连片焦黄。”倪胜华说。

  记者所到之处均可看到,无论是昔日被泥石流冲刷过的山体,还是泥石流冲击形成的漫滩地,旧貌已开始换新容。以全国闻名的大桥河工程为例,昔日的一片沙石荒滩,通过治理成为绿油油的良田。从山顶望去,沟是沟,渠是渠,行道树、防护林将田块围得方方正正,改造后的良田里农作物长势喜人。

  “泥石流冲积过后形成大片荒滩,经过土地综合整治后,土地综合效益显著。”东川区国土资源局局长陆华欣喜地告诉记者,“小江河谷有10余万亩可用和可开垦的河滩,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素有‘天然温室’的美誉。同时,此地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交通运输较为便捷,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是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近年来,东川区先后实施土地整治项目8个,建设规模4.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4800亩,惠及项目区农户3000余户万余人。

  记者在小江河谷洒海村段管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了解到,当地农户把综合整治后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规模种植收益倍增。类似的农业合作社在小江流域就有10多家,每天用工多时上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

  土地资源的盘活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东川脱贫攻坚插上了翅膀。洒海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德云告诉记者:“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00余人,基本都在附近的农业合作社里打工,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就此脱贫。”小江河谷种植的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等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小康生活有希望。”农户张友珍笑嘻嘻地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走进箐口村,乡村振兴的气息扑面而来。“脱掉穷帽子幸福一辈子”“绿化荒山造福百姓”等标牌格外醒目;从泥石流危险区易地搬迁新建的村民住房拔地而起;道路改造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推土机、挖掘机往来作业。站在村头举目四望,许多高山和陡坡都披上了绿装。

  铜都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田野歌认为,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土地整治、泥石流治理和产业发展,国土资源系统功不可没。

  东川区国土资源局地灾防治中心负责人孙春良告诉记者:“泥石流等地灾治理工程,减少了自然斜坡的水土流失,并开发和保护了泥石流沟道两岸的大量河滩地,对土地资源贫乏的东川来说,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的用地需求,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东川区小江流域泥石流综合治理先后投入20多亿元,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拦蓄泥沙3.6亿立方米,保护农田1173公顷,实现沙滩造田1433公顷,使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18%。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既保护了城区和居民的安全,又改善了小江流域局部生态环境。

【字号: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山河作证——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模式”
·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会议召开
· 云南藏区补充航拍项目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