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评论
地学旅游是实现地勘行业转型的路径之一
2018-07-04 | 作者: 姬长玉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部署,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依靠良性循环倒逼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地矿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旅游地学发展迅猛,已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地学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以地质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将为地矿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矿业文化发展研讨会暨李四光纪念活动座谈会上,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到中国地学旅游文化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安泽研究员,他就地学旅游文化与地矿行业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度解析。

  矿业形势不佳对矿产勘查工作的影响

  《中国矿业报》:陈研究员,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地矿行业面临的形势?

  陈安泽:我国的工业化、产业化还处在中后期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进程要走,仅靠进口应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供给侧结构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未来对战略性新兴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必须看到,从矿业角度来说,近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并不乐观。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前几年全球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急速下降,引起了矿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近来矿产品交易开始回升,但是矿产价格还没有恢复到最好水平。同时,我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不二选择。加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短时间内我国对矿产品的需求很难大幅增加。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矿业要实现根本好转还存在一定困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勘行业的兴衰是随着矿业形势变化而起伏波动的。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全球矿业形势不佳,全球地勘行业都在紧缩。虽未达到上世纪90年代的样子,但是似乎还没有到达谷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的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扩大进口成为满足国内矿产需求的另一来源,对国内矿产的需求降低。受此影响,国家财政对常规矿产的投资减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许多矿产勘查的工作量在大量减少。受此波及,近几年地质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一些专业报名人数大减。这一趋势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另一个角度看,矿产勘查的不紧气也使地学旅游的发展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换句话说,地学旅游为地勘工作转型提供了契机。

  地学旅游是地勘转型的途径之一

  《中国矿业报》:如何理解您关于发展地学旅游有助于地勘转型的观点?

  陈安泽:随着大宗矿产品社会需求的降低,地矿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国际地学界日益认识到开拓为旅游服务是扩大地学工作的好机会。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地质学会与中国地质学会签订了有关旅游地学、地质公园方面的合作协议,其目的正是通过合作推动澳地质公园建设和地学旅游,为澳大利亚地质工作创造新的工作机遇,以降低因矿产品(铁、煤、天然气等)国际需求低迷而对澳大利亚地质工作的冲击。澳大利亚地质学会还向其教育部建议在中学及高校要设旅游地学课程,以迎接地学旅游高潮的到来。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国际上对旅游地学的需求还在快速增加,与我国旅游地学研究合作的兴趣仍在增长。

  事实上,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巨大。早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估计,201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已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2018年旅游总收入或将持续增长。

  一门学科的创立取决于社会需求,一门学科的发展更取决于社会需求。旅游地学是因旅游业迅猛发展而创立的,而现在则因旅游的持续快速增长而处于大发展的时期。鉴于旅游业规模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地勘行业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许多方面为旅游服务,因此地学旅游之路也是地勘行业转型的途径之一。

  地学旅游也是地勘行业的延伸产业

  《中国矿业报》:什么是旅游地学?新时代发展地学旅游的意义何在?

  陈安泽:旅游地学是地球科学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旅游地质学和旅游地理学两个分支。旅游地学以地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并吸收其它学科(美学、景观科学、环境科学、旅游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业涉及的一些有关问题。如研究旅游业的主体要素——旅游客源市场;研究构成旅游业的客体要素——旅游资源;研究旅游业的媒体要素——旅游接待设施中及管理措施中涉及的地学问题;研究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等。旅游地学是指导地质公园事业发展、促使旅游业迈向科学旅游时代的学科。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旅游地学理论涉及地球科学、旅游学、地质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旅游地学理论的指引下,地学旅游更是不断发展繁荣。简单来说,地学旅游是包括地质旅游与地理旅游的大地球科学旅游,是以地质地理景观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地球科学、历史文化信息为内涵,以旅游地学理论为基本理论,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学素质、满足游客身心愉悦为宗旨,以开展观光游览、研学旅行、科学考察、寻奇探险、养生康体、休闲娱乐为主题的益智、益身旅游活动。

  新时代我国地学旅游发展条件优越:一是我国学者在长期地学旅游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创的旅游地学新兴学科,奠定了发展地学旅游的科学理论基础;二是我国先后建立了37个世界地质公园、207个国家地质公园、72个国家矿山公园和13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84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数百个省级地质公园及新兴的旅游地学文化村。同时,拥有以地学景观为主的A级旅游区2000多家和众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奠定了发展新时代地学旅游的物质基础。

  总体上说,发展地学旅游,对于提升国民科学素质、加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勘行业转型,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旅游业的升级换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如何依托地学旅游推动地勘行业转型

  《中国矿业报》: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通过地学旅游更好地推动矿业与勘行业转型?

  陈安泽: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我国旅游业逐渐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持续转变,未来地学旅游前景光明,大有可为,必将从多方面有效助力地勘行业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依托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创建一批地学内涵丰富、功能多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地学旅游研学基地”。比如,2017年~2020年示范建设50家,2021年~2025年再建设100家。

  二是规划推动一批“地学旅游精品线路”。建议2017年~2020年示范规划建设20条,2021年~2025年再规划建设40条。

  三是培养打造一批“地学文化创意产业园”。 2017年~2020年示范建设达到10家;2021年~2025年再建设10家。

  四是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育5家~10家地学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以提高地学旅游纪念品在旅游商品中的特色。

  五是从精准扶贫和普及地学知识出发,培育打造一批“地学文化特色小镇”、“地学文化村”。2019培育10家,总目标100家;目标已建地学文化村1处,总目标5000处。

  六是组织撰写一批精品地学旅游导赏词。先从地质公园开始,逐步推广到国家公园,乃至所有自然公园。

  七是对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引导地质、地理、生态、生物、环保、林学、师范院校开设旅游地学课程,开办旅游地学专业,培养旅游地学博士、硕士、本科生。

  八是培训地学旅游导游员,每年1万~2万名。

  九是与中央台科教频道合作,指导《地理中国》栏目、拍摄若干部地学旅游科学专题片、10条~20条地学旅游路线专题片。

  十是编写出版《中国地质旅游精品胜景》丛书,编写出版100本~200本地质旅游导游书。

  十一是举办世界地质旅游大会1次~2次。

  十二是举办中国地质旅游科普大会2次~3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深厚的地学精神财富,以及为旅游业服务的人才和知识储备,仅地学研学旅行就有庞大的市场,地学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任重而道远。随着旅游业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未来,地学旅游产业将成为推动地勘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同时后工业化时代下矿业的持续繁荣,也会更好地促进学旅游的发展。希望地矿行业高度重视,更多地发挥地矿行业自身优势,为发展地学旅游产业、为地勘行业转型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字号: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新时代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京举行
· 第一届全国地勘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启动
· 第一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启动
· 全国地勘投入连续五年下降,去年地质科技投入增9%